多年以来,如何控制美国的暴力执法,一直是美国的一大社会问题。
这个事情大概是在2014年,美国迈克尔·布朗案之后,才有了新的转机。
2014年8月9日,一个平凡无奇的周六,在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城附近的一个小镇上,临近中午时分,一声枪响打破了这个小镇的宁静。
开枪的是一位白人警察,在这个镇上已经工作了四年。
当天,他通过对讲机,得知附近一家商店发生香烟盗窃案,正好他开着巡逻车,看到了两个黑衣青年奔跑在路中间,手里还拿着香烟,便认为此事和这两个黑衣青年有关。
于是,他要求这两人停下过来接受检查。但是,那两人充耳不闻,并且出言不逊。
该警察就开始围追拦截,并且申请增援。随后双方就发生了肢体冲突,情急之下警察开了枪,直接导致黑人青年迈克尔·布朗死亡。
这个事件一发生,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,人们纷纷抗议美警粗暴的执法行为,虽然事后通过监控证明,香烟盗窃案的主犯的确是迈克尔·布朗。
但是,这个警察在执法的过程中,确实是过分使用武力了,而这也是美警普遍存在的问题。
所以,在此之后,执法记录仪开始被提议作为警察的问责工具,大家也开始对这个新的解决方案充满了期待。
不过,在2020年,黑人乔治弗洛伊德又死在美警的抢下,再次打破了民众的期望。
大家开始疑惑:为何执法记录仪仍然没有减少美警的暴力执法呢?
其实,根据美国一些专家学者的研究表明:执法记录仪的推行,一定程度上确实推动了警察问责制,但是,这个记录仪它是警察本人操控的,就会存在全自动设备,想开就开,想关就关。
即便是事后,受害人投诉伸冤,大多数也是证据不足,不了了之。
而想要从根源上解决这个问题,就必须敦促执法人员全程打开执法仪,像我们国家就严格规定:执法的时候,必须全程佩戴执法记录仪。
当然,不乏有一些偏远地区,在查酒驾、交通违规的时候,悄悄地关闭执法记录仪,然后漫天要价。
针对这样的事例,只能说个人配备执法记录仪也是有必要的,双向监督下,谁都不吃亏。
现在从个人到企事业单位使用执法记录仪,也是越来越普遍,毕竟,想要得到真正的公平公正,还得有完整的证据。